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书画委动态
书画委动态
在“变动”上的呼应
发布时间:2017-02-23       来源:民建会艺专委官网

 


  甘肃的片子属于我的比较早一个时期的影像写作,回到北京,回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中间,我觉得,真正的写作才能开始。所以对我来说,贫乏电影应该也可以指一种日常生活批判的实践。影像写作,应该成为日常生活的批判。后来拍《地层》的经历让我回到了接近我个人日常生活的位置。


  《地层》也许是异轨了一个地质学的概念,来描述社会层面的变动,这使我渐渐感到了北京-甘肃这两个对我来说重要的地点在“变动”上的呼应。


  这种变动,这种“地层”的动荡,我感到是均质的。无论是北京还是甘肃,城市还是农村,它们之间完全相互平行。


  芬雷:关于影像写作,你们俩个都倾向于理解为一种主动实践的位置,同时也是主动实践的行动。在实践过程中,晨雨会遇到民族志与身体的问题,丛峰会发现地方之间的某种平行与“考现学”的问题,我觉得,这都是实践的路径。访谈最后,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毛晨雨:我最后补充一点,也是我最想说的:2008年当我回到湖南重新拍摄细毛家屋场时,我突然发觉数字电影机器也是一种权力机器。我可以实现村落、民生以及历史的图像化,这真的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想象,这部将《推背图》进行了地方发展的《神衍像》,开篇在利奥塔“呈现差异”之后,发表了一句感概:“我在哪里,哪里就有历史。”


  这种神秘主义的推进,延续至今。这也使得稻电影作品多少暗含着某种神学的寓意。


  丛峰:我正在做《地层》的第二部,用的全是网络视频资料,用别人的材料,却发现更自由了,也许“作者”就该如此吧。

书画委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