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艺术助力城市繁荣 创新推动区域发展|第四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于重庆召开
发布时间:2019-12-10       来源:民建会艺专委官网

1.jpg

现场嘉宾合影


  12月7日,第四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在重庆金山意库产业园区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承办,四川美术学院协办,重庆金山意库产业园区、中国艺术产业园区联盟支持,以“艺术与城市繁荣”为主题,设置“文化产业、艺术介入与城市创新”“文化旅游、艺术赋能与城市经济”与“科技艺术、建筑实践与城市美学”三场主旨演讲和圆桌会议,针对艺术与城市繁荣的多样化关系和价值,进行结合学术与实践层次的专业探讨,为我国文化、艺术产业与各级城市的发展新局献言献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与目标,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值此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时期,艺术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不仅对城市、文化与经济的各项发展做出贡献,更为城市带来品牌效应,成为城市发展的特色标志与靓丽名片。


2.jpg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开幕式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中国的艺术产业发展和建设方兴未艾,是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新兴力量。本次论坛以“艺术与城市繁荣”为主题,既契合艺术产业园区建设的当下使命和任务,也是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文化命题。“艺术产业园区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当然要服务城市、激活城市,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和研讨交流新的基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新的期待和需求,都向艺术产业园区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某种程度上,园区与城市的物理空间可能还存在着边界,但是在文化供给和文化服务上,在艺术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发展上,园区与城市应该没有边界。因此,园区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园区的创新活力与城市的创新建设同频共振,将是一个新的趋势。”

  针对艺术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的关系,从艺术创新与城市繁荣的角度,范迪安院长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立足本地区、本城市的文化流脉、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服务城市。艺术产业园区应该更好地谋求自己在所处城市中的文化定位,更好地研究和运用好本地区本城市的文化与艺术资源,使产业园区的艺术活动特色、艺术经营特色与这个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相契合。第二,要进一步融合科技,推动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艺术产业园区要把握时代契机,孵化和培育更多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新产品、新项目,在面向公众服务的形态中融入科技手段,注入新动能。第三,要打开宽阔的国际文化视野,促进国际艺术交流。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世界性语言,艺术产业也具有相当的国际交流、交往条件,园区发展要着眼于国际,拓宽视野,为世界艺术和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JPG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4.JPG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巡视员左图强开幕式致辞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巡视员左图强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重庆正在加快建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着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实力与艺术气质。此次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在重庆举办,是对重庆艺术产业和文化园区建设的有效助力,必将为重庆带来新的资源和动力。“园区如何依托城市的发展,又如何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是我们需要讨论与交流的重要问题。”


5.JPG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黄政开幕致辞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黄政在开幕致辞中说到,艺术园区是助推一座城市高品质发展的载体。重庆作为一座“网红”城市,已在过去的发展中吸引了许多目光,未来,重庆的建设需要将艺术融入城市、让艺术走进生活。此次论坛的召开不仅为艺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也将为艺术人才的培育总结实践经验。


6.jpg

开幕式现场


文化产业、艺术介入与城市创新


7.JPG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张正霖主持


8.JPG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演讲题目:《5G时代的艺术、科技与城市繁荣》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在其演讲《5G时代的艺术、科技与城市繁荣》中,围绕技术介入与艺术生产、艺术产业园区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艺术产业园区是城市艺术的重要载体,它如同一座城市在文化艺术上的“肺”,其一张一弛都牵动着城市艺术的发展,不仅要考虑自身文化艺术资源的有效传播,也要思考如何将全球优秀经验与资源引入,从而带动城市整体文化艺术的提升,实现可持续的造血机制。通过对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上海M50艺术产业园区、北京798艺术产业园区等大量艺术案例的分析,余丁教授强调“艺术必须与城市发生关联,并推动城市找到自身的文化特性。”

  从艺术产业园区启蒙阶段发展至今,中国经历了艺术介入城市发展的巨大变革,而5G的诞生则让过往的一切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科技的介入将极大地影响艺术乃至全社会的发展。余丁教授指出,未来,科技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5G技术等科技手段,中国将在未来成为艺术介入城市、艺术促进繁荣的新的引领者。发言最后,余丁教授对艺术、科技与城市的未来提出畅想:“科技对于人类的意义,在当今这个时代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中国将为世界提供以科技为先导的艺术产业园区创新典范,并开启艺术助力城市发展的全新时代。而这个阶段与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同,未来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潮流,将由中国引领。”


9.JPG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范周,演讲题目:《新时代艺术产业园区发展新动能》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范周在其演讲《新时代艺术产业园区发展新动能》中,从园区层面、产业层面、城市层面、社会层面对艺术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做出了分析,最终导向目前艺术产业发展对专业艺术管理人才培育的现实需求。范周在演讲中指出,城市发展过程中,最终能够留下来的并不是一些空虚的数据,而是文化地标、文化品牌的植入,通过对城市文化共识的构建,文化艺术终将会成为城市的历史丰碑。

  “推动艺术园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是核心。”范周呼吁艺术产业园区走进高校课堂与教学实践,让学科建设与实际需求接轨,构建集社会实践、艺术创作、城市更新、社区运营、科技手段于一体的新型业态。


10.JPG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艺术与乡村研究院副院长王天祥,演讲题目:《艺术创新社会实验室与艺术生态新体系建设》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艺术与乡村研究院副院长王天祥在演讲《艺术创新社会实验室与艺术生态新体系建设》中则积极探讨了艺术产业在地性、当下性的实践方式。从四川美术学院推动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艺术与乡村研究院的实践出发,王天祥分析了艺术产业变革的上游与下游——艺术教育变革与艺术生产变革之间的联系,最终导向构建艺术生态新体系的诉求,积极发挥艺术在推动城乡融合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JPG

WACA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理事、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李向北博士,演讲题目:《回归大众与城市的艺术——城市更新和公共艺术》


  WACA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理事、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李向北博士则从一个城市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建筑师的角度,探讨了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在其演讲《回归大众与城市的艺术——城市更新和公共艺术》中,李向北分享了自己对公共艺术的看法:“公共艺术、艺术园区就像一粒种子,播种在城市的文化脉络后生根发芽。除了公共艺术对城市的介入,艺术园区也可以在城市的更新中播下种子,艺术产业园区‘并无边界’,它是一个具有特殊能量的场域。”演讲最后,李向北对公共艺术的未来提出了畅想,伴随城市更新的、具有新的城市理念和新的艺术观念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诞生,新的艺术将重塑城市文与和精神,助力城市的繁荣复兴。


12.jpg

论坛现场


文化旅游、艺术赋能与城市经济


13.JPG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主持


14.JPG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副总经理、景德镇陶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洪华,演讲题目:《工业遗产视野下的活力再造——从宇宙瓷厂到陶溪川》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副总经理、景德镇陶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洪华在其演讲《工业遗产视野下的活力再造——从宇宙瓷厂到陶溪川》中介绍,通过艺术产业园区的努力,景德镇这一“千年瓷都”已焕然一新,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沃土。自1903年清朝为扩大瓷器生产而建立厂址以来,陶溪川文化产业园区这一百年企业也在新的时代、新的产业模式中找到了新的生命线。熊洪华说到,“把工厂变成文化园区,首先要基于真实,真实基础上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才最为动人”,为使公众在园区内体验到富有韵味的陶瓷文化,陶溪川在园区改造过程中有意保留了一部分历史痕迹。未来陶溪川文化产业园区也将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助力与支持,让艺术为生活而造。


15.JPG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红坊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郑培光,演讲题目:《艺术推动城市繁荣》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红坊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郑培光在其演讲《艺术推动城市繁荣》中,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茶叶、瓷器、丝绸等文化输出切入,对繁荣文化的方法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论从国度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选择推动艺术与城市繁荣的策略尤为重要。选择并扶持优秀的艺术项目,是现代城市可持续繁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打破人类交流文化界限的有效途径。”

  从美术馆、艺术事件、艺术项目这三个城市文化策略出发,郑培光分享了国内外大量的经典案例,并对艺术活动的质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好的项目会激活社区生命力,复兴的社区将带动人群、城市的新思考。艺术产业园区的模式可以复制,但内容不能复制。”


16.JPG

中国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研究委员会专家提名委员会委员、苏州姑苏区文化新经济发展中心联席主任吕文,演讲题目:《文化新经济,姑苏新动力——文化新经济的姑苏实践》


  中国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研究委员会专家提名委员会委员、苏州姑苏区文化新经济发展中心联席主任吕文结合中国在艺术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从“文化新经济”与苏州姑苏区的实践成果出发,为观众带来了名为《文化新经济,姑苏新动力——文化新经济的姑苏实践》的演讲。2016年,国家提出了“文化新经济”理念,结合姑苏区的发展现状,吕文对“文化新经济”作用机制——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各个层面的解读。吕文认为,文化新经济不是“文化行业的新做法”,而是“产业经济的新变革”。如何培养领军企业,成为带动整个文化产业行发展的关键。作为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老城区,姑苏区的新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历史机遇。通过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与升级、居民消费升级、城市街区的再生与复兴,姑苏区做出了苏州桃花坞国际艺文复合创新区、苏州国际设计周等一系列文化尝试,为老城区的焕新创造新的生态面貌。


17.JPG

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贾波,演讲题目:《艺术产业园区实践—德必上海画家街案例》


  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贾波以德必上海画家街为案例分享了他对于艺术产业园区实践的经验与见解,强调了基于并尊重本土历史文化进行产业园区开发与建设的重要性。德必上海画家街位于上海徐汇区,早在上海开埠时期就有了艺术的元素和基础,也是当时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历经计划经济时代和上世纪80年代的逐渐衰落,这里反倒积累了大量艺术家和古玩爱好者。而经过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改造,如今这里成为了一个以画家街为主导的艺术园区,至今已集聚了将近20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100多位画家的工作室,100多家软装设计公司、装修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公司。而其精准的市场定位也为其运营取得了良好的反馈:聚焦中产和白领消费群体,把艺术家选择及其作品的售价定位在1千至10万元之间,使得这里形成了可持续的生存模式。


18.JPG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执行副会长、北京观唐文化艺术区创始人李保刚,演讲题目:《城市的艺术理想可以“无界”延展》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执行副会长、北京观唐文化艺术区创始人李保刚在其演讲《城市的艺术理想可以“无界”延展》中,梳理出艺术产业园区在商业模式中需要处理的8个市场关系:艺术坚持与商业运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产品导向与市场导向、园区自营与产业输出、自主运营与业态引入、实体经济与资本运营、工匠精神与低成本运营、线上运营与线下依托,最终提出“企业要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才会拥有自身价值”的观点。

  李保刚在演讲中着重介绍了观塘文化艺术区在过去几年中探索出的新兴艺术产业园区运营模式,提出未来艺术产业园区的成功案例将是“IP+区块链+三微”的联动模式,既“由区块链对文化艺术赋能,IP追溯产品,共同带动微消费、微投资、微公益的生成”,艺术产业园区将在技术的支持下为艺术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艺术、建筑实践与城市美学


19.JPG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青年教师陈旷地博士主持


20.JP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方向教授、某集体交互媒体首席创意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策展人费俊,演讲题目:《混合现实语境下的未来空间叙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方向教授、某集体交互媒体首席创意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策展人费俊试图重新界定“空间”的概念,并思考如何用新科技为新的城市空间赋能,探索通过数字技术的辅助重新研究并保存公共文化的一种可能性。在其名为《混合现实语境下的未来空间叙事》的演讲中,费俊首先提出了“城市即美术馆”的概念,它如同一个穿越城市文化的空透镜,将文化历史、城市空间和混合现实相结合。同时,通过对CHAO空间特展及“无界之宴”、大兴机场《归鸟集》和《安仁公馆活化计划》等展览案例的分享,费俊提出“戏游”的概念,试图在公共空间中营造一种沉浸和体验感的空间叙事,从而营造一个试图跨越“展览”与“表演”边界的参与式艺术实验现场。


21.JPG

青鸟新媒体艺术总监、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林俊廷,演讲题目:《延伸时空记忆,重塑文化感知——新媒体艺术与城市发展的超连结》


  青鸟新媒体艺术总监、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林俊廷结合其在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实践,在其演讲《延伸时空记忆,重塑文化感知——新媒体艺术与城市发展的超连结》中分享了其在过去创作过的 “造象”、“明宪宗元宵喜乐图”、“洞天中开”等作品。通过结合城市各类空间的诉求与特征,新媒体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在时空与解读上的障碍,以一种新的方式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产生对话。用科技激活艺术,让中国文化艺术与年轻时代碰撞出精彩火花,成为新媒体艺术在城市文化建设、公众文化教育中被赋予的新职责。


22.JPG

蓝马国际艺术创始人吴应鸿,演讲题目:《中国TODC城市文化艺术空间创新探索—世界的PANDA之城文化顶层建设思考》


  蓝马国际艺术创始人吴应鸿在其演讲“《中国TODC城市文化艺术空间创新探索》—世界的PANDA之城文化顶层建设思考”中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文化艺术项目为例,提出了名为“TODC”的城市文化顶层设计概念,即关注城市的“Transit公共交通”、“Oriented导向”、“Development发展模式”和“Culture文化”。

  吴应鸿说到,传统的TOD项目,往往对城市的特殊气质——即其文化特征缺乏认知,但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标签,在提升城市辨识度、提高城市传播度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通过一系列案例分享,吴应鸿介绍了成都在其城市文化定位——“大熊猫文化”框架下展开的一系列文化建设工作,并对未来可能展开的更多合作提出了畅想。


23.JPG

DCL伦敦设计中心联合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软城市实验室发起人,MASAA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马晓威,演讲题目:《构建软城市系统》


  DCL伦敦设计中心联合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软城市实验室发起人,MASAA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马晓威在其演讲《构建软城市系统》伊始,以视频的方式向观众直观展示了2000到2016年中国城市面积的变化。从数据出发,马晓威认为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但单纯的建设能力并不意味着发展,反而有可能意味着破坏。中国在短短的四十年间,经历了西方国家几百年历程的叠加发展,这就导致现阶段的城市规划中时常出现“大象城市理论”的情况:“现有的许多城市规划,如同盲人摸象,每个领域的人都在探索城市这只‘大象’,但当大家将概念拼合在一起时,却并不能呈现出整个城市的客观面貌。”

  从“明日城市”的需求出发,以人的身体、心灵和灵魂进行类比,马晓威将新型城市定义为“软城市”,并提倡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将硬城市、软城市和弹性城市进行有机组合。


24.JPG

深造工作室/UDG重庆总建筑师刘向晖,演讲题目:《橱窗,街道,漏花墙》


  深造工作室/UDG重庆总建筑师刘向晖以《橱窗,街道,漏花墙》这样一个极具生活趣味的题目开篇,针对城市中的橱窗、街道、花墙这三处常见场景进行全新的设计创想,分享了其自身对于公共空间营造的实践经验。“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城市化发展的成品化进程中,在这个状态里,关联个人的公共空间相对而言并不太受重视。”通过对橱窗、街道这一类“小而美”的社区场景进行改造,刘向晖及其团队希望在未来的城市中提供更多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空间。


25.JPG

中国台湾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执行长熊鹏翥,演讲题目:《公共艺术、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


  从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关系出发,中国台湾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执行长熊鹏翥在其演讲《公共艺术、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中将话题聚焦于公共艺术发展的相关问题。从台湾的公共艺术政策发展入手,熊鹏翥分享了许多由政府扶持的优秀公共艺术案例,探讨公共艺术在引导大众共同构建城市认同感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各方多年的推动下,公共艺术慢慢作为公共政策的表征,并开始对城市形象的建立产生影响。公众可以透过公共艺术去创造对于城市的认同,我想这可能是公共艺术可以发挥的功能。”


26.JPG

圆桌会议讨论现场


  本次大会同时开设了圆桌会议讨论环节,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红坊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郑培光担任主持人,邀请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执行副会长、北京观唐文化艺术区创始人李保刚,北京798艺术区服务中心总经理蔡军武,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成都蓝顶艺术区创始人袁野,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前绍兴水街壹号文创园总经理金伟东,松美术馆负责人、华谊艺术副总裁王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张正霖,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等国内各重要艺术产业园区负责人与学界人士进行专业经验分享与交流对话,从艺术产业园区的在地性、可持续性、企业社会责任、艺术IP运营等角度深入分析艺术产业园区运营与城市发展的相关问题。


27.JPG

圆桌会议讨论现场


  中国的艺术产业园区从上世纪末走到今天,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艺术产业园区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业界同仁的努力与经验积累,“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也已经步入第四个年头,继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分别以“绿色创新园区,共享开放未来”、“艺术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与国际合作”、“艺术产业园区3.0:新时代、新规划、新内容”为主题的讨论后,本次大会以“艺术与城市繁荣”为主题,诚邀艺术产业园区开发者、建设者、相关政府部门主管领导、高校专家与学者及广大文艺工作者齐聚重庆,共同探讨艺术产业区对城市繁荣的影响,为艺术产业园区助力未来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作为国内首个举办艺术产业园区论坛的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希望能够通过搭建政府、业界与学界的桥梁,引发国内外艺术产业中不同参与者间的思维碰撞与对话,对中国艺术产业园区未来取向与发展方式形成富有文化前瞻性、学术支撑力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


28.JPG

论坛现场


29.JPG

嘉宾热切交流


30.jpg

论坛现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