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非遗文化与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非遗文化动态
非遗文化动态
气象万千40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术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今年7月27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这是今年中国美术界最重要的大展,270余件展品延展了一层全部展厅,分为春潮澎湃、急流勇进和扬帆逐梦三大板块,对40年中国美术发展行程做了梳理。展览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美术百年行程中获得最大发展机遇的年代。改革开放给予中国美术以巨大发展空间,美术的繁茂兴盛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40年来中国美术的巨变,首先有以下四大方面:一是美术创作的繁茂,二是美术教育的旺盛,三是艺术市场的成长,四是艺术设计的崛起。40年的美术创作与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艺术手法的多元多样化紧紧扣在一起。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新生代艺术、主旋律美术、女性艺术,包括广东的“卡通一代”和当代艺术等种种新美术思潮层出不穷,艺术表现的边界不断拓宽。开放年代的新观念和广阔视野,为艺术带来融会、交叉、拼接、重组和新生的新契机,这样的社会土壤让艺术充满活力,美术创作的语言、题材、风格和功能都明显突破,多样化生态从而形成。

  在美术教育领域,历经改革开放40年几阶段发展,新建的美术院校或新设美术专业增加几十倍之多,艺术院校学生人数增长更可说超以往百倍。美术教育从原来单纯的技术传授、技法训练为主,转向由人文学科领衔多学科支撑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新增专业多瞄准当今社会之需。比如城市景观、公共艺术、非遗传承、新媒体艺术等专业都是以往所无。今天,我们还明确了美术教育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技术层面,思想、观念、创造力,综合素质直至德才兼备才是现代人才的核心。

  艺术市场是改革开放才能出现的。中国当今的艺术市场培育出了一个近4000亿元的庞大市场。按照专业人士估算,涉足中国艺术品市场以及参与收藏的人群可能已经达到1亿。这表明中国的艺术消费时代正加速走来,以这样的规模来参与全球艺术市场格局的变革,当然要为全世界瞩目。作为新兴事物,中国艺术品市场问题尚多,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尚需加紧建设。

  艺术设计在40年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所覆盖的领域不断扩展,已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最初只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逐步扩大到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然后是公共艺术、城乡景观、新媒体产品、数字艺术等诸方面,切入当代社会生活需求,为满足改革开放时代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诉求作出巨大贡献。

  广东作为主办方参与筹办这次高规格的全国美展,2/3的展品出自广东美术家之手。广东毗邻港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是对外开放窗口,很多国外新事物新观念最先从广东传入,然后推向全国。去年“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举办,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专家们为广东美术总结出“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特征。引领潮流,勇于创新,改革开放40年广东美术的发展更印证了这一点。

  本次展览中,广东作者有关山月《龙羊峡》、黎雄才《万古长青》,潘鹤《开荒牛》、王玉珏《卖花姑娘》、汤小铭《李四光》、胡一川《南海油田》、杨之光《九八英雄颂》,还有黄一瀚的“卡通一代”、李劲堃《千年结》、许钦松《高原甘雨》,再到方楚雄、范勃、林蓝等一大批人的作品……广东先开启南风窗,新视野、新观念带来新思维,创作上便有明显的新气息。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美术一直扣紧时代脉博,紧扣现实生活去创作,延续和光大了岭南画派面向新生活的好传统。广东美术的优秀创作,大都与我们脚下这片热土,与时代相连,这样的作品才能历久弥新,时过境迁依然感染力不减。

  一大批接地气、手法多样的艺术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中国美术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40年来广东美术的道路,是对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广东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在文化艺术领域却保持着一份特别的定力和坚执。有些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年来,一些艺术上过于时髦、激烈的现象在广东并没有太多市场。例如卖艺式的“丑书”、表演式的行为艺术在广东不大受待见,但并没有谁指责广东人保守。广东人见多识广,开放更早,见惯不怪,对于什么才适合自己哪些能为我所用,更有理性也更见定力。这样的平和心态,也让广东文化和广东美术的行进更合符本体逻辑。

  从广东到全囯,40年美术之所以巨变,首先是解放了思想,然后才有艺术观念、各种手法、风格、艺术样式等各方面的大拓展。改革开放的意义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环境,中国美术凸显了三大时代特征:创作上的自主、精神上的自由、文化上的自信。艺术家们更新观念、开阔视界、容纳新知,激发创造热情,扩充表现手法,才会出现艺术风格样式多样化,才会有繁花满目、气象万千的可人局面。

  (梁 江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李健亚
非遗文化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