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时——惠灵顿华人共赏中秋诗舞歌会
发布时间:2018-09-25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9月15日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毛甘地学院共同举办“天涯共此时——丝路花语”中秋音乐会。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孙功谊、驻毛使馆文化参赞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松雁群、甘地学院校长加扬及毛里求斯华人华侨、不同族裔的民众800余人同在一轮明月下共庆中秋,共享团圆。
加扬在致辞中表示,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和甘地学院三年来通力协作,共同举办“天涯共此时”系列活动,使“中秋节”成为继“欢乐春节”“龙舟节”后第三个扎根毛里求斯本土的中国传统节日品牌。今后将让更多优秀的文化在毛岛绽放,一同促进文化交流。
舞蹈诉团圆
由甘地学院师生编导的舞剧《中秋追梦》为“天涯共此时”演出拉开序幕。6名甘地学院表演系学生通过动人优美的舞姿,以欢快的印度舞蹈,搭配中印结合的音乐旋律,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欢庆中秋节团圆之乐的喜庆画卷。舞剧导演柏克思博士表示,《中秋追梦》寓意美好,月亮象征着长寿、团圆以及浪漫,舞剧通过讲述追梦这一故事,展示中国人民对于青春、梦想、快乐、和谐的追求,同时中秋节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和追求团圆和谐的价值理念也与毛多元文化十分契合。
维多利亚大学文学翻译中心主任罗辉博士携新朋旧友献上别出心裁的诗词音乐赏析节目《赏心‘月’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整句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在写月亮,这是在寂寥中寻故友、藉赏月来抒发伤怀情感的诗意生活,反映了古代文人典型的中国式情怀。”罗辉以其沉稳的男中音诵读苏轼散文《承天寺夜游》时,适时对散文章句进行品评与解读,引发在场华人观众的无限遐思,逢会意之处频频点头。
随后,罗辉讲解了《戊子中秋游记》中袁枚与一众好友在中秋日登山迈步、在明月下大快朵颐的轶事趣闻,揭示了中国古人的中秋生活既有山林之趣,又有世俗烟火之味,罗辉进而对此做出一番升华:“真正的生活之美,必须超脱生活之外,才能看得更真切。”借沈复《浮生六记》中与其妻散步至沧浪亭赏月过中秋的场景,罗辉告诉现场观众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视角下的中秋赏月故事,现场一曲《明月千里寄相思》恰如其分地抒发了良宵美景下的悲悯情怀,也让现场观众在这场中秋主题的“月-乐-悦”赏析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月情怀。
听完罗辉博士深入浅出的讲解,维多利亚大学留学生黄佳琳感叹道:“记忆中的中秋节都是与家人有关,今天借罗辉老师之口,听到中秋文化的全新解读,也让我们这些海外学子深切体会到积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次听到关于月亮的这么多趣事,收获良多。”家住乔森威尔社区的新西兰小伙子彼得·柏金斯说,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也曾游历过中国,但今日听到罗辉老师关于中秋节的解读,更激发他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器乐老师孔璟瑗与谭想想分别以琵琶、陶笛共同演奏了一曲《水调歌头》,悦耳清脆的琵琶音与扣人心弦的陶笛声宛若八音迭奏、相映成趣,也令这一曲《水调歌头》别有一番风味。随后,中国文化中心竹笛老师孙雁书为观众献上一曲悠扬婉转的笛子独奏《弯弯的月亮》,袅袅笛音瞬间牵动华人观众满满的思乡情绪。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非遗文化与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