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卷右侧,山势较缓,浅滩土坡,植被稀少。一位红衣旅人骑驴疾行,在追赶着前方的同伴。怎奈友人身影已被群山遮盖,脚印也被飞雪掩盖。画面中心,山势渐陡,层层堆叠,崖高路窄。数位好友跋涉其间,或孤蹇独行,或并肩而骑,攀谈甚欢。画面左面,尖峰如笋,寒气逼人,寺院屋舍隐于群山之间,幽静安静,远离尘嚣。在画卷结尾的题跋中,画作者写道: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
孤高拔俗,这四字好!如果说《关山积雪图》是一则宽银幕的谜面,那么这四个字就是解开谜底的关键性加注。
何为孤高拔俗?古代士子表情之一,在他(们)失落的时分,你常常能在他(们)脸上看到。那他(们)什么时分最失落呢?落第,俗语叫考砸了。
好了,谜底该揭晓了。《关山积雪图》作为文徵明赠予弟子王宠的众多画作之一,这份深情厚谊包裹着的其实是失落者的不忿不甘。翻看他们俩的“高考”经历,你会发现,文徵明与王宠就是一对屡试不中的师徒。单就科举应试才能而言,两人都是学渣——《关山积雪图》是一位“我心已死”的学渣端给另一位“初心不改”学渣的鸡汤。
先说年长的那位学渣。文徵明,官二代,才思过人,书画双绝,唯一一条:与考场犯冲。七次应试,颗粒无收。人到中年,仍未中第。1523年(嘉靖二年),幸得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以贡生进京,授职翰林院待诏。放到当下,相当于我国社科院外聘研讨员,括弧,助理,行政级别九品,再往下就不入流了。但即使在这么个几乎不入流的岗位上,他混得也很不满意,根本原因还对错进士身世——没经历过严厉的科举选拔。不得已,居官三年,上疏乞归,始得致仕。思乡病一犯,升官梦醒了。从此远离俗世,悉心书画创作。
再说年青的那位学渣。王宠,家道中落的商二代,才学过人,诗文皆优,仍是唯一一条:与考场犯冲。八次应试,八次落榜。不选取率,100%。王宠年谱,差不多是一道关于他在考场屡败屡战的填空题:宠第X试,不售。1528年,王宠陪文徵明借宿宝积寺那一年头,填空题里的X是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