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对绘画思维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28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周易》之思维侧重表现了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万物各正性命、原始反终的天然本体观念,荆浩之“物象之源”正是此我国传统思维对天然认知的承续。此传统在我国文明前史中一直流传有序,如道家一向之天然观;六朝宗炳《画山水序》之“澄怀观道”及王薇《叙画》之“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中唐张璪所谓“物在灵符,不在耳目”等等,皆为荆浩“物象之源”理论提出之条件。
“物象之源”应了解为事物来源的、固有的、天然的,一起又是相互依存且个正性命的本然存在。若如西方传统风景画重视“近大远小”的透视法的图式,在荆浩看来,这种因透视要素而得的“树大于山”图式实则是视觉效果掩盖了物之本性而有悖于物之“常理”,亦即不明“物象之源”。荆浩“物象之源”更多地着重不故意节录孤立停止之视觉所见,寻求同天然之功、得造化之理的物象天然之实在。也就是说:于天涯之图,写万物千里之景,树、石、云、水以及各类点景当以天然造化之常理,各正性命之次序图真于绢素,亦如荆浩为解说“物象之源”所罗列之现象:“夫木之生,为受其性……其有楸、桐、椿、栎、榆、柳、桑、槐,形质皆异,其如远思,即合一一清楚也。”以及对山水之象的种种描绘,合理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