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艺术弯曲的镜子
发布时间:2017-10-25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外销画”行当热闹非凡,生意规模却一直不大。1860年上半年,广州总共出口绘画著作84张,估值为125美元,单幅缺乏1.5美元,而出口通草纸画1528张,估值为150美元,单幅还不到0.1美元。到1862年下半年,出口绘画著作420张,估值仅为120美元,单幅竟又降到0.5美元,而出口通草纸画15937张,估值为1116美元,单幅仅7美分。从现有数据看,“外销画”半年最高出口额仅1747美元。
单价继续走低,“外销画”质量天然越来越差。
“外销画”直面通俗易懂的日常日子,画家大胆选用西方绘画技术,著作生动、生动,却一直无法翻开本地商场,因我国消费者对立在画上体现明暗作用,“他们觉得人像上鼻子下面的暗影是一个缺点,以为那个当地可能偶然画错了”,所以外销画“在我国本乡不受欢迎,但在西方却深受喜爱”。
本地需求缺乏,出口商场又小,引发过度竞赛,为争取国外客户,“外销画”画家们竞相压价,且故意迎合其猎奇心思。
其时欧洲客户对我国文明多有误解,传闻凌迟、腰斩、剥皮等酷刑,极想一窥终究。其实凌迟从未入五刑,属“法外施法”,而腰斩亦被废止久矣,这些场景,“外销画”画家们也没见过,可已然国外客户想要,他们立刻便能“创造”出来——由于各地都有阎王殿,其间必有描绘地狱中鬼卒用酷刑优待罪人的雕塑或绘画,略加仿照就行。
这些画传入西方后,引起巨大颤动,被以为是东方文明粗野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