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美术社团很多出现,是近代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明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成果。
从政治层面看,剧烈的政治革新让文人学者及书画家们莫衷一是,大批从满清政治舞台上退下来的前朝官僚和宦途受挫的文人,纷繁转而成为专业的或“票友式”的书画家,以书画自娱或营生。而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个人政治出路的苍茫与失意,民国时期的书画家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求政治和艺术上情投意合的知音,更巴望在自己的安排内讨生活,书画家们结社组会的期望也就愈加强烈。此外,近代兵燹战乱之中,很多宝贵书画文物遭受破坏纷繁流失,这也是促进画家结社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期望借助社团和集体的力气,在动乱时局下,最大极限地维护古书画文物。
如上世纪20年代初,吴法鼎等人在北京兴办“古艺术保存会”,其宗旨就在于“藉以研讨和宣扬我国古代艺术的价值,呼吁当局和广大民众珍爱文物,维护文物”。1924年由黄宾虹、王震(字一亭)等人建议建立的“上海我国书画保存会”,更是以保存书画为己任。该会建立之初就针对“日人对我中华国粹,几购买一空,流于东海,不行胜计”之严峻形势,呼吁和召唤国人“不管何国人士,以重价购我国粹,一概勿卖,籍资保存”。
款识:东坡居士试履图。辛酉孟夏,白龙山人王震写于海云楼。
印鉴:一亭五十后作。白龙山人。来苏楼。海云楼
王震是“上海我国书画保存会”创始人之一,他中年曾经学任伯年画法,著作的题材和风格酷似任伯年,中年今后画风转向吴昌硕,晚年将任和吴的风格融为一体。
因此他的著作既师法任伯年的传统,又得吴昌硕的翰墨,尤其是佛像和描写自成一家。
抗战迸发后,原先美术社团比较会集的北京、上海、杭州、姑苏、南京等地相继沦陷,许多社团活动被迫中止或在无形中闭幕,包含书画家在内的大批文明工作者纷繁西迁,分散到西南、西北等地。为支撑和宣扬抗战,重庆、延安等地兴起了数量很多的木刻和漫画集体,这些美术集体,既推动了美术创造的昌盛,又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非遗文化与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