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的传世故事
发布时间:2018-02-06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雨缺讹苔藓涩”,石鼓在撒播的过程中,历代均有损泐。明清间所椎拓的《石鼓文》传世不少,在宁波天一阁举办的“石鼓墨影——明清以来《石鼓文》善拓及名家临作展”(2018.01.30开幕)中,自明代中期至清末间《石鼓文》各个时期的拓本简直都有标准件。版别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区分的含义更多是体现在拓本的文物价值上,今就明清时《石鼓文》拓本的版别状况简述如下。
自明初至清乾隆年间,《石鼓文》的损字最多的部分会集在第二鼓(汧殹鼓)。
明代初期拓本:
“汧殹”之“汧”字(首行首字)未损,称为“汧殹本”。
明代中后期拓本:
“黄帛”二字(五行首)未损,称为“黄帛本”。
明末至清初(乾隆早年)间拓本:
“氐鲜”等五字(四五六行尾)未损,称为“氐鲜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非遗文化与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