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非遗文化与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视频 > 艺术映像
艺术映像
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取悦
发布时间:2018-02-08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在传统的农耕时代,李迪的那种手法可以使画面变得可爱,但在影视传媒高度发达的当代文化时空,倘若还要以画面“故事”取悦于人,显然是愚蠢的。叶芃的画,继承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但他却以袁枚的“文者妙发性灵,独抒怀抱”的性灵为指导思想,将“故事”
运与“无形”的手法,表现了“故事”所应该具有的腾跃着灵动的生命活力。前人评介袁枚,说他“数卷仓山集,先生道性灵,锦心罗万卷,妙手运无形。”对此,叶芃是深有解悟的,他的画面的“灵动”和“意韵”,事实上正是立足两宋工笔画蕴涵的儒家精神而对袁枚“性灵”说的最好的图象阐释——这既表明了叶芃对当下文化的思考,也体现了他的艺术意识的机敏与睿智。当然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叶芃对前述的意指于中国文化中的风骨、气象乃至境界的“比兴”意识,有着特殊而高迈的理解与把握。


  一言以蔽之,叶芃的上述图象阐释,显然已经把传统美学哲思深蕴、艺境澄澈、充盈清泉般生命妙悟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几枝春风在》(36cm*49cm)、《故乡春》(35cm*35cm)、《香腮雪》(45cm*96cm)、《春梦总关情》(33cm*35cm)、《枝头抱香》(37cm*44cm)、《露香中》(37cm*44cm)、《千娇照水》(96cm*45cm)、《香腮雪》(45cm*96cm)、《含玉簪秋水》(33cm*35cm)、《露华浓》(36cm*49cm)等等作品,都说明,叶芃的画,无不是在上述具有“灵性”特征的审美意识或者是审美判断中变现出来的,他的充盈着的饱满生命的意趣的作品,正是他的立足中国儒家“诚”、“正”、“实”、“仁”意义上的心灵荡漾着“性灵的光辉”所使然。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