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典的美学学习意识
发布时间:2018-02-08 来源:非遗文化专委会官网
在如上意义上,叶芃的作品说明,对经典的学习,要放在较大的语境上,才能够获得高层次的突破。比如叶芃的《采茶歌里春光好》,虽是花鸟画,但此作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气象上却有一致性,与沈周的《庐山高》,气象上也有一致性,和项圣漠的《大树风吼图》,同样有着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可以认为是一种“异质同构”。在这个意义上,反映在叶芃花鸟画中的美学意识,对当代人创作的山水画、人物画都是可以具有启发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作品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期间,当时一些著名的人物画家也有以花鸟为题材的作品,例如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陆探微的《斗鹅图》、陶景真的《孔雀鹦鹉图》,同时还出现了专擅花鸟的画家,例如,南朝宋代顾景秀擅画蝉,时人“叹其巧绝”,后人称“宋大明中,莫敢与竞”,可见技法之高超。这些作品虽然早已失传,但从当时流传下来的人物画及同期的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花鸟的表现技法已日趋成熟。叶芃的花鸟画,就在在如是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想象性“还原”语境中,立足“大文化”而以“溯流清源”的方式,把握住了传统花鸟画的真谛的。在《采茶歌里春光好》作品中,叶芃以写实的表现手法传达出画面的雍容的情致,他通过富艳浓丽的设色,不仅显出画面物象的质感和气象的轻盈和韵味的幽雅,而且还表现了他对风仪舒展磊落、高迈不拘世俗的人生境界的向往。这之中,上述《溪山行旅图》、《庐山高》、《大树风吼图》的精神气息和文化境界,确实在他的《采茶歌里春光好》这件作品中有这淋漓尽致的表现。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非遗文化与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