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书画委基地 > 工作室
工作室
杨廷泽艺术创作教学研修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0-07-24       来源:民建会艺专委官网

杨廷泽.jpg


杨廷泽,字天莆,号康平,1963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灵宝市,祖籍河南省沁阳市人。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书画家、副秘书长,国家民族画院书法家,中国一级书法师,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企业艺术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理事会副主席、客座教授,“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艺术顾问、理事会副主席,“关注书画家”栏目重点推荐艺术家,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画圣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终身艺术顾问,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联盟艺术教育终身客座教授,中国水电第十一工程局纪检干部。

近年来,在美国、法国及国内发行邮票数套,被授予“华人最具影响力书画艺术家”“中美杰出华人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合作出版2016年精品台历。代表作被镌刻在新长城基石上,永久展示。2015年—2020年连续参加“书画界新闻人物献礼全国两会”活动。艺术成果入编《1949—2014中国书画编年史》等国内外30多部大型文献。作品被《书法报》《祖国》《求是先锋》《商界财富》《中国成功人士》《商旅时代》《民族博览》《美中时报》《中国企业报》等国内外报刊刊登。其作品被评为“传承国粹——全国优秀书画作品进校园”优秀作品,和沈鹏老师同时入编《最具收藏价值的名家名作》一书。2015年5月12日河南电视台《睛彩中原》节目播出了杨廷泽先生艺术人生访谈。

被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授予“金奖艺术家”和“中华民族杰出艺术家”称号。荣获第二届吴道子故里“画圣奖”全国书画大展金奖,被授予“中国当代优秀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被新华网等25家网络报道媒体评为“全国百位优秀人民艺术家”“书画界新闻人物”“当代书画界新领军人物”。 2017年10月31日参加由中国艺术报社、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企业家日报社、中企报盟信息科学研究院共同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览馆举办的“庆祝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企业优秀书画作品展并获得入展证书,其行书作品《礼记礼运》被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览馆特选馆藏。2018年草书《滁州西涧诗》参加“一带一路”中吉文化交流,被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理府收藏。2019年草书《沁园春·雪》入展“辉煌历程·民族脊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民族书画家作品展,并被民族文化宫馆藏。2018年2月作品被《美中时报》重点刊登,发往世界各国和地区,为推动美中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受到极高的赞誉和广泛的关注。

中国书画名家杨廷泽艺术人生访谈录


笔者观书法家杨廷泽先生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丝毫烟火气。展卷时所目,仿若一位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飘然而来,不染尘俗,无关利欲。修入此境,需要的不仅是炉火纯青的技艺,更需要有沉潜专注、澄怀静远之心性。

杨廷泽,1963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市。现为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关注书画家》栏目重点推荐艺术家、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终身艺术顾问、书圣吴道子艺术馆顾问、中国书画家创作艺术中心会员、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华夏国艺书画院高级书画师、中原不加盟画派理事。系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在职纪检干部。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杨廷泽,从小就走上了一条“秀才门第,高人指路,弘扬家风”的书学之路。曾祖是秀才出身的当地名望。其父杨立济的书法艺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南省、西安市皆颇有影响。1989年其父书丹《重修函谷关名胜碑记》,此碑至今仍端坐在灵宝市函谷关碑林。杨先生自小在治学严谨的家风中,在长辈们的耳提面命下,从书写对联开始,一直临池不怠。及至上中专,其书法作品就得到了当时市场的认可,杨廷泽亦靠此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如今,杨先生每每想起少年时,每逢春节出摊鬻字,风吹雪飘,用口水贴福字的情景,都感觉虽苦尤甜,感慨万千。这些经历,在磨练他意志的同时也增进了其技艺,为其今后展耀书坛奠定了坚实根基。

感佩师恩  精研书艺

在杨廷泽先生的书艺生涯中,对他影响极深的有两个人,一位是其父杨立济先生,一位是其父好友,民国时期最著名书法家之一的杨望尼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其父的引荐下,杨廷泽拜访了杨望尼先生,并开始随名师学习书法。

“望尼先生多次嘱咐我先学楷书,多临魏碑,不要一来就写行书和草书。《龙门二十品》要反复临摹,给我介绍书法史要,还亲自握手执教,告诉我书法领要,让我终生受益。他是我艺术道路上很重要的指路人。先生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对我影响深远。”

杨廷泽先生谨遵师诲,多年所临从魏碑《龙门二十品》到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颜勤礼碑》,后随田蕴章先生学写欧体,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础。近年来才涉足行、草等书体。

“楷书是基本功,一点一画就像戏曲的一招一式,来不得半点草率,都必须得先练到位了才行。在书法中,楷书就像一个符号,它是书写中最基本的规律性的依据,后来的行书和草书其实都以楷书为最基本范式。”

楷书有上承篆、隶,下载行、草的演变。若以中国哲学思想里的“中和”之道来看,那么楷体实是“中庸”之恪守,若把书法艺术历史沿革比喻为人体,那么,楷体则是主宰于腰,为人体中枢。以楷而立,篆、隶虽繁难而易取,则行、草率写无失范。故把楷书练好则可“上取”可“下通”矣。所以,直到现在,杨廷泽先生都没有停止对楷书的临摹和研习。而他这份踏实和潜性,更是源于感佩师父德品之所悟。

“望尼先生有一颗慈悲心,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1932河南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他于心不忍,寄卖多年收藏的古画38幅,并将精心创作了70幅书法作品和80幅国画作品,送去义卖以救灾,用所得款项在山西购得杂粮二百担救助灾民。他用真正的行动换来了大家对他的尊崇。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书画艺术永远都是他最为珍视的精神财富,极虑专精,不懈于怀。即使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只要几个朋友凑在一起,进行汇聚于笔墨纸砚的交流,他都非常高兴和满足。”

从言辞间,笔者深切感受到,杨廷泽对望尼先生随缘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书法艺术研而有享的精神信念是非常认可和推崇的,而这些积极的、宝贵的德品更在无形中影响着他的艺术成长,也成为杨廷泽的人生追求。他正循着师父的步伐,执着而坚定地一直行走于书研之路上。

“对于书法,喜欢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基础,但到后来的深入研习就是一种需要有使命感的坚持了。因为期间会碰到很多困难,比如工作的忙碌和压力等等,不会让人总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是自我调整的。而往往这时候,信念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

在采访过程中,杨廷泽先生总是以平缓的语调,清晰的逻辑,以及言简意赅的表达与记者交流。在其书艺生涯中,他亦是个非常明白的人,对于什么该坚守,什么要变通,怎样能更踏实稳健地开创出自我逸格,他都会充分结合自身学养,做出明辨的判断和选择。他的经历,他的成就,诚然印证了“字如其人”之言说。

雅墨俊逸  书坛至珍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曾云“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每一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不同,自会呈现出丰富多姿的文化形式。对于书法之习,不仅要“纵向”的研摹古人,亦需“横向”的了解当代,只有在“纵横交错”的对比中,才能去粗取精,不断完善。

“开始的临摹学习是为了继承传统,从传统中萃取精华,而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发展。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掌握笔墨韵律和作品气势。同时,我们也必须博学今人众家之长,升华自然美学,广泛吸取各方面的艺术营养,在艺术上求新、求奇、求变,才能永葆艺术之青春活力。”

杨廷泽先生以楷书为要,“无日不楷”是他一直的恪守。不论工作多忙,他每天至少会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沉浸在书法游艺中。观其楷作,在“魏晋风度” 中渗入谨严唐法,笔运皆中锋骨立,中正平直,齐整透力,布白有度。其笔法,露锋藏锋兼而用之,转折处顿笔尤其率爽干净,勒笔似策马之缰,弩笔如搭箭之弓,磔笔若出鞘之刀,单此几笔架构,便让作品之墨韵神采烘染而出。对于作品整体的疏密布置,在柔润笔墨中之表露,亦似有中庸平和之澄悟。

杨先生草书之作遵循楷写之法,以楷书为准绳,除了不失笔墨法度外,更重要的则是渗入了在练习楷体时所沉淀的稳厚淡远之修养。如此一来,草书笔韵中才不会出现飞扬浮躁的张狂。在杨先生行草作品中,有行书以欹为正的险峻风貌,有草书挥洒如洗的率性而发。观其每一笔,都未有苟且之粗,均是胸有成竹般的行云流水。让笔者忆起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在《画史》中记吴道子绘画“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圆润推算,方圆凹凸”。观杨廷泽先生之笔墨亦有此感,可谓让书中画韵尽致之作。

近年来,杨廷泽先生书法作品、肖像等相关资料,正式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主题《中国邮册》收录,并在全国发行个性邮票两套(18枚)。2013年作为名誉总编参与《喜迎十八大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珍藏大典》一书的编辑,并有一楷一草两幅作品入编。2014在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华民族艺术交流评选活动中获得“金奖艺术家”和“中华民族杰出艺术家”称号。作为当代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被编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科技创新促发展——梦想中国》大型科技文献(2014年6月出版)。作为《中华艺术家》新闻人物,分别被中国国际新闻网等多家网站同时报道。经新长城组委会遴选,其个人简介及代表作被镌刻在新长城基石上,向海内外游客永久展示。现已被杨廷泽艺术网、国家现代艺术杨廷泽、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中国文化艺术交流网、中国国际新闻网等多个网站宣传推介。尽管杨廷泽先生在当今书坛取得了不菲成就,但是在其理念中,总是对书法研习有着深邃领悟和仰止之敬。他认为,从艺术本身而言,要在继承和求新中保持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以从艺者的角度,总要有一种视艺术为生命,并为之孜孜不倦,生命不息、求索不止的精神。艺术的发展史就是靠无数视艺术为生命的人谱写而成。杨廷泽先生诠释了他对“艺术生命”的理解,亦在践行中生发出求索不止的心源力量。

“现在的工作虽然说依然有压力存在,但多年的工作经验也让我对处理工作很有信心了。相对而言,倒是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越来越渴望和迫切。我现在的年纪正是需要精研不辍的时候,是习书的黄金年龄,所以一定要把握好。”

“风光无限好,只是在险峰。”正如杨先生之悟,书法艺术修习并非是一条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需要以思虑和汗水来博取“蓦然回首”之豁朗,途中所历艰辛或甘甜,书家各有品味。有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相信杨廷泽先生的书法艺术会在诸多期待中攀越中国书坛之巅!(记者:杨丹菲))

作品展示
最近更新